20品经典魏碑、常放手边揣摩
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宁陵公主墓志。墓志方形, 青灰石质, 志石完好, 无一字损。墓志高59.5厘米, 宽58.7厘米。正书计11行, 其中有5行20字, 其它6行5~14字不等。字径在1~2.2厘米之间, 共160字。行间有细线界格, 格为3厘米见方。图片
图片
魏故宁陵公主墓志铭。——这是魏国已故的宁陵公主的墓志铭。祖显宗献文皇帝。——她的祖先是显宗献文皇帝。父侍中司徒录尚书太师彭城王。——她的父亲是侍中、司徒、录尚书事、太师,封为彭城王。夫琅耶王君。——她的丈夫是琅耶王。遥源远系,肇自轩皇,维辽及巩,弈圣重光。——她的家族源远流长,可以追溯到轩辕黄帝,历经辽远和巩固,历代都有圣贤,光辉灿烂。诞姿云帷,播彩椒房,爰居爰降,玉洁兰芳。——她出生在尊贵的皇室,如同云彩中的帷帐,她的美丽和光彩在后宫传播,她居住和降生的地方,都如同玉一样纯洁,兰花一样芬芳。七德是履,六行唯彰,与仁何昧,祚善徒声。——她践行了七种德行,六种品行都彰显无遗,她并不缺乏仁爱,只是善良的名声太盛。遐龄始茂,方春霣英,先远既卜,坟茔是营。——她正值青春年华,却像春天的花朵一样突然凋零,已经选定了远处的墓地,开始营建坟茔。铭旌委郁,挽绋严清,长归素垄,永别朱城。——铭旌低垂,挽绳整齐严肃,她永远地回归了朴素的坟墓,永远告别了繁华的京城。白日照照,重夜冥冥,泉门既掩,宝镜自尘。——白天阳光明媚,夜晚却一片漆黑,墓门已经关闭,她如同宝镜一样的心灵也被尘土覆盖。(重复的部分不再翻译)永平三年(510)正月八日夜薨,时年廿二。——在永平三年(公元510年)正月八日的夜晚,她去世了,当时年仅二十二岁。
临近春节、新款春联、方便好用
图片
图片
话说宁陵公主,那可是献文帝拓跋弘的宝贝孙女,彭城王元勰的心头肉。元勰何许人也?乃是献文帝的亲儿子,孝文帝元宏的亲弟弟,宣武帝元恪的亲叔叔,更是后来孝庄帝元子攸的亲爹。这辈分,杠杠的!
宁陵公主在永平三年(510年)那会儿,说走就走了,而这“永平”,恰好是宣武帝元恪当家的年号。这么一来,宁陵公主就成了宣武帝的堂妹,那宗室血缘,亲得不能再亲了。再提一嘴,孝庄帝元子攸,虽然后来坐上了龙椅,但小时候可是宁陵公主的小跟班,只不过,他四岁那年,公主姐姐就已经先他一步去了另一个世界。
根据墓志上的记载,宁陵公主走的时候,才二十二岁芳华,推算起来,她是在太和十三年(489年)降生于世的。这墓志啊,简短得很,就列了公主的老祖宗、老爹和老公的名字,剩下的,都是一长串的铭文,用那文学味儿十足的韵文,把公主短暂的一生给渲染了一番,特别是她那皇室血统和高尚品德,写得那叫一个传神。最后,还特意留白,刻上了公主去世的具体时间和岁数,生怕后人忘了似的。
不过,跟其他北魏宗室或公主的墓志比起来,宁陵公主的这块,有效信息少得可怜,简直就像是有“铭”没“志”,跟她公主的身份实在不太搭调。更让人奇怪的是,墓志上只写了公主啥时候没的,却没写啥时候下葬,葬哪儿了,这可不符合北魏墓志的常规操作啊。
说到公主的老公,墓志上只提了个“琅耶王君”,名字都没给。但好在,有本《洛阳出土石刻时地记》帮了忙,说宁陵公主的墓志和王诵的墓志是在同一个大墓里挖出来的,而王诵正是徐州琅邪临沂人。这么一来,宁陵公主的老公,十有八九就是王诵了。而且,王诵墓,就是宁陵公主的最终归宿。(明天介绍王诵墓志)
王诵啊,是从南齐跑到北魏的琅琊王氏的著名士人王肃的侄子。他能娶到皇室公主,可见琅琊王氏在北朝那会儿,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有多高。北魏统治者为了拉拢他们,也是下了不少功夫的。
研究《魏书》的专家们发现,北魏前期的公主们,大多嫁给了拓跋鲜卑子弟和少数民族,到了后期,就主要是和汉族通婚了。宁陵公主嫁给汉族门阀世族的王诵,就是北魏后期公主婚姻与国家政治紧密相连、促进鲜卑族和汉族融合的一个缩影。
这是从好的方面分析。
临近春节、新款春联、方便好用
图片
图片
再根据《洛阳出土石刻时地记》,宁陵公主和王诵的墓志是同时出土的,造假?不存在的!但遗憾的是,北魏末年政局动荡,王诵在尔朱荣发动的河阴之变中,不幸遇难。尔朱荣那阵子,在河阴那是见人就杀,元魏宗室那是死伤无数。《北史·尔朱荣传》里都说:“河阴之下,衣冠涂地。”王诵墓志下葬的时候,只敢含糊其辞地说他是建义元年(528年)四月没的,七月下的葬,连河阴之变都不敢提,这事儿,跟其他几个同样死于河阴之变的元魏宗室墓志,写法都一样,都是藏着掖着。比如《元略墓志》,也是这么写的。想当年,王诵遭难,政治局势错综复杂,宁陵公主的墓志中,对献文帝的庙号采用了低调的“显宗”,而非更显尊崇的“显祖”,个中缘由,耐人寻味。如此看来,这墓志极有可能是与王诵墓志一道,于洛阳邙山之地,静静守候着岁月流转,直至近代,两者才又同时重现人间。再论宁陵公主的生母,这又是另一段未解之谜。据墓志推算,公主生于太和十三年(489),而同时期的彭城王元勰之妃李媛华,墓志载明其生于太和七年(483),逝世时已四十二岁,显然无法是宁陵公主的生母。李媛华出身陇西李氏,名门望族,后成为孝庄帝元子攸的生母,其身份尊贵,与宁陵公主虽非同母,却也是同父异母之姐妹。而宁陵公主的生母,因出身卑微,史书无载,只在孝文帝为其弟择娶高门之女的诏令中,隐约可见其身影,被降为妾媵,命运多舛。至于宁陵公主墓志中其父元勰的称号,亦是值得玩味。元勰遭高肇毒手,谥号武宣,而公主墓志中仅称其为“彭城王”,这并非疏忽,而是历史的真实写照。待到元勰之子元子攸即位,追尊其父为文穆皇帝,庙号肃祖,此时已是公主逝世多年之后。因此,当公主遗体迁葬之时,墓志中沿用“彭城王”之称,自是合情合理。综上所述,这方宁陵公主墓志,实则是在其与王诵合葬之时,或稍后的数月之内镌刻而成,而非公主逝世之初。从公主辞世到最终与夫君同穴,这中间,足足跨越了十八年的光阴。历史的尘埃落定,留下的,只有这方墓志,静静地诉说着那段被岁月遗忘的故事。临近春节、新款春联、方便好用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20品经典魏碑、常放手边揣摩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